
一、互联网的时代
1. 互联网送给世界的第一个泡沫
1993年,美国白宫宣布开始提供“在线服务”,在场的记者面面相觑,不知 “在线服务”和“电话服务”有什么区别。
不久,联合国也宣布提供“在线服务”,后知后觉的新闻媒体猛然意识到这或许是一个巨大的热点,开始四处探听“在线”的含义,“Internet”这个词一时传遍了美国,商界和媒体界开始观望这个新兴事物的发展。
1995年,后来的电商界巨头Ebay和亚马逊上线,电商开始走上历史舞台;五个年轻人从日本商人孙正义那里搞到了钱,养活了1994年建立的雅虎;大洋对岸,马云刚刚辞职,凑了2万块,创办中国黄页,后来他也去孙正义那里搞了钱。
但那年的明星并不是他们,而是浏览器。那一年的8月9日,网景浏览器在纳斯达克上市,定价14美元,开盘后一路飙升至71美元,两个小时内,500万股被抢购一空,收盘价58.25美元。
网景浏览器这家成立16个月未曾盈利的公司震撼了华尔街的投资人,媒体不遗余力地宣传互联网就是未来,人们纷纷惊呼互联网将改变商业的模式。虽然他们大多数看不懂这个东西。
——这其实就跟罗老师告诉你虎纹鲨鱼会改变世界一样魔幻。
被誉为互联网圣经的美国《连线》杂志刊登了该杂志著名编辑凯文·凯利的一篇预测性文章,其中有这样一句话:
“好消息是,你将成为百万富翁;坏消息是,人人都会成为百万富翁”。
2. 互联网的时代到来了
1996年,雅虎公司正式在纳斯达克上市,一年多之后,其股票价格翻了64倍,总市值达到了450亿美元。
华尔街为之疯狂,全世界都在高呼:互联网的时代到来了!
AOL、Amazon、Craigslist、eBay、一家又一家的互联网巨头横空出世,在风口上享受着暴富的快乐。
对那时的美国公司来说,建立公司先建一个主页是最时髦的事。
1999年,在美国上市的457家公司中,有308家来自科技行业。市值排名前十的公司中,科技公司占了6个。许多公司千方百计的蹭互联网热度,在自己的公司名后加上“.com”,或者在名字里加上“I”“E”。
一个中学生,建立一个网页,就可以成为“账面上的百万富翁”。
华尔街的老牌投资人拧着眉头,不明白自己的估值到底合不合理,互联网公司的运作模式远远超过了传统企业的计算模板。
模式或许会骗人,但飞涨的股票不会骗人,狂热的投机者享受着“打新”带来的成倍利润,鼓励着一家又一家“互联网创新企业”进入股市。
为了让更多的人连入网络,运营商甚至免费送电脑,只要你签署一份长期的网络服务合同。
这份狂热跨越大洋,传入了中国。在那几年里,搜狐、网易、新浪相继成立,阿里、腾讯、陆续诞生。但他们也不是那个时候的明星,他们只是初生牛犊。1999年,号称中国第一的概念股“中华网”在纳斯达克上市当天从每股20美元攀升到67美元。
5. 泡沫破碎的余波
2000年的泡沫破碎,留下了一些后续的余波。因为大量互联网公司倒闭,留下了无数无人续费的域名,2000到03这段时间成了炒域名生意的红利期。一群炒手时刻盯着自己看中的域名,一旦域名要到期续不起费,立刻24小时蹲守,第一时间抢注。
蔡文胜靠着炒域名换得了自己的第一桶金,后来有了美图秀秀。比他更出名的炒手,叫姚劲波。
2009年5月,etang.com域名由于无续费被公开竞拍,这个曾坐拥5000万投资的域名最终售价3.5万美元。2010年,e国的域名被拍卖,1.74万元,无人问津。后来,eguo.com的域名被58同城的CEO姚劲波注册,用来纪念十几年前就能在网上买可乐的日子。
网易被泡沫破碎的冲击打的流血不止,在02年惨遭停牌,丁磊一度想要卖掉网易,结果没卖掉。马化腾拉不到投资,被日益高涨的成本逼疯,同样想要卖掉腾讯。唯一潜在的买家叫雷军,刚刚经历互联网泡沫的雷军觉得即时通讯软件并不能盈利,拒绝了这个送上门的好事儿。
6. 泡沫破灭后的机遇
实际上,泡沫破灭后,往往有机遇。危险和机遇从来是一体两面。
个人站大爆发的时代,文字工作者们第一次走向了网络,各类型的小说网站此起彼伏,榕树下更是网罗了一大批有名的人物,有号称网络文学三驾马车的李寻欢、宁财神、邢育森。
1999年12月,“多来米中文网”以400万元人民币收购网易个人书站排行前20位个人书站中的16位,但不幸的是,他们很快就遇到了网络泡沫,横死街头。
互联网泡沫破裂后,这些当时统治网络文坛的顶级大牛改行的改行,不改行的走向线下,都认为网络不是久留之地,只留下一群有执念的顽固分子,依然赖在论坛上不肯走。唐家三少、流浪的蛤蟆、树下野狐、宝剑锋……多年后,这些赖着不走的草根作者,创造了一个庞大的网文帝国,以及无人可及的个人造富记录。
你看,泡沫和机遇,总是一念之间。
一念生,一念死。
二、移动互联网的时代
1. 新的泡沫接踵而至
第二代互联网web2.0
时间来到2004年,互联网泡沫的余波渐渐散去,互联网创业者又想到了新的idea。
2004年,web2.0的概念在美国被提出,成了互联网界的新宠。隔年,web2.0进入中国,成为被热炒的概念,无数博客站跟风而起,创业者声嘶力竭的和投资人阐述web2.0时代带来的“用户自主生产内容”模式是多么美妙。
2006年国际互联网高层峰会上,李彦宏抬了抬眼皮,问了一个问题:web2.0怎样盈利?他是知道泡沫破灭威力的人,无法理解这些新人们为何如此没有敬畏之心。丁磊更笑言,web2.0做的再好也没有用,门户要抄过来用,只需要几分钟。
几年后,当微博、公众号和播客终于让个人内容生产者能够获利的时候,最早的那批炒作web2.0的公司和创业者已经灰飞烟灭。
这个小泡沫并没有引起波动,因为和后面的概念比起来,web2.0实在是小孩子过家家。2007年,随着乔布斯发布苹果手机,移动互联网的时代正式到来。
但是泡沫刚出现的时候并不一定叫泡沫,可能叫风口。
2008年,团购鼻祖Groupon成立,在美国迅速网罗了一批用户。被次贷债危机打的屁滚尿流的美国经济界急于一个新的增长点,各家媒体在Groupon身上看到了商机,纷纷开始鼓吹Groupon的商业模式,Groupon一跃成为新时代的独角兽。
2010年12月,Google提出以60亿美元的价格收购Groupon,惨遭拒绝。我说的惨,是Groupon惨,他们失去了变现的最好机会。在16个月内,Groupon把业务拓展到了45个国家,主要集中在美国和欧洲,之后他们的业务版图覆盖了49个国家的500多个城市。
当然,他们也来中国试过水,中文名叫“高朋”。可惜在这里,美国互联网界见到了自己从没见过的的对手——一群疯子。在Groupon刚刚兴起的时候,中国的山寨大师们就果断的模仿了Groupon的商业模式,开始建立自己的“团购”世界。
到2011年8月,我国团购网站的数量已经超过了5000家。为了争夺市场,红了眼的团购网站开始了一场互联网最大规模的混战——融资、广告、地推、补贴……无所不用其极。
5000家团购网站中,有资格参战的就有1700家,高朋赶在这个时候跳进了中国市场,被打的当场去世。
这场战斗最后生存下来的是美团,但活下来并不意味着胜利。O2O模式并没有带来新的增长点,仅靠团购入不敷出,胜利的美团望着一片狼藉的战场,焦急的寻找前进的方向。
战场上没被打死,但是可能会被饿死。但更多人已经疯了。无数O2O公司如同被捅了窝的小强一样汹涌而出,涉及生活的方方面面——上门洗车、预约美容、O2O婚礼、加盟汽修、亲子咨询、预定球场……真正疯了的是资本。
一个刚毕业的大学生,拿着一份不成熟的企划书,就能敲定千万的融资,已有的企业纷纷在自己的业务里加上O2O的内容,生怕过了时。熟悉的场面让一些经受过疼痛的人皱起了眉头,但却远不能警示捏着十几年前相同套路,高呼新时代已经来临的投机者前仆后继。
这种疯狂在2014年达到了顶点,引发了中国互联网O2O时代最盛大的决斗——打车大战。
2012年,做打车APP的公司有30多家,到2013年,最头目的只剩下两家,一家叫滴滴,一家叫快的。滴滴的老大程维曾经在阿里手下做事,但老东家马云却连同东家的东家孙正义投资了快的的陈伟星,好在深圳小马哥雪中送炭,送上1500万美金稳定了程维的信心。
2014年2月18日,滴滴打车决定给陈伟星抽冷子来一下狠的,滴滴打车宣布:乘客使用滴滴打车并且微信支付每次能随机获得12到20元不等的高额补贴,每天3次。
但这次突袭并没有让陈伟星慌乱,当天快的打车发表声明:用快的打车并用支付宝付款每单最少给乘客减免13元,每天2次。然后直接在四城放话,“后续无论什么情况,只要对手调了,我们‘永远比对手多补贴1块钱’的政策都会自动快速生效。”
这一年,泡沫神针李彦宏登上了历史舞台。早在之前的千团大战中百度就凑过热闹,然而只是浅尝辄止。到了打车大战,李老师的心里开始痒痒:大家都是BAT,凭什么我不行。百度接洽当时市场上第三强者大黄蜂。结果不久,大黄蜂迫于压力被快的吞掉,百度一地鸡毛。没关系,这不是第一次,也不会是最后一次,后面的路长着呢。
滴滴和快的杀红了眼,补贴不断升级,从一天烧掉1500万升级到一天烧掉一亿美金。打车软件真的值得这么推吗?大家都怀疑这个问题,但这不重要,AT已经动了真火,不在这个战场上咬死对手就不算完。不是钱的问题,是面子的问题。
这个面子太贵了——投资人的钱像流水一样砸进去,但却一直没能砸出一个明确的商业模式。腾讯和阿里对外宣称是利用打车软件把自家的线上支付平台推广开来,打车软件本身只是附属品。死要面子活受罪。
就在战火如荼的时候,一个新的对手出现了:优步。优步背靠Uber,是一家国际性的企业,体量远胜国内,虽然在刚进入中国的时候表现了一定的水土不服,但却展现出了强大的适应力。为了防止被摘桃子,滴滴和快的不得不放下刀,先考虑另一条道路。
2015年初,滴滴和快的合并而成滴滴出行一跃成为中国打车界的龙头老大。此时的Uber靠优步攻城略地,春风得意,一抬头,见到了刚刚经历血战后还在舔刀子的滴滴出行,Uber自认为自己是打车界的龙头老大,根本看不上滴滴快的这种区域性的地头蛇,当即就要开始下一轮大战。烧钱这件事情,外国人更有经验,但国内巨头更疯狂。
2016年,滴滴出行宣布收购Uber中国,打车大战就此尘埃落定。在打车网站生死搏斗的时候,新兴的O2O企业正在经历破产狂潮。
2015年初,拒宅网、找好玩儿、徒步狗旅行、果冻旅行等旅游O2O扎堆死亡,呵护网、36号教室、助考帮等教育O2O先后关闭,房屋网、程途网、亿言堂等房产O2O落寞而去。O2O泡沫中粉身碎骨的投机者的墓碑,多的写不下名字。但这却依然没有惊醒市场。无数倒下的尸体让让生存者更加兴奋,人人都觉得自己会是挤掉泡沫剩下来的那个通吃的赢家。
2015年,美团和饿了么打响了外卖大战。O2O业务难以盈利,外卖成为重要增长点,美团退无可退。抢了先机的饿了么更不能忍受自己辛苦打下的江山就这样葬送,双方战火一触即发。
那时的大学生和白领过上了幸福的生活——五块钱四菜一汤,十块钱满汉全席,为了争夺市场,双方已经杀红了眼。
这场外卖大战的规模超过人们想象,不知死活参战的几家无一不迅速的遭到制裁,被清扫出局。
哦对了,李彦宏老师又又又跳进来,百度外卖重金下场后被光速暴打,最后打包卖给了饿了么。
似乎人人都不觉得这样疯狂的补贴有什么问题,似乎一切价格战的终点都能靠垄断后宰割用户收回来。
最终,美团投靠腾讯,紧接着,阿里重启口碑并就注资饿了么,将这场战争延续了下去。双方一对眼,又是熟悉的的味道,双方息兵罢战,放弃了独霸市场的野心。
泡沫结束后的生活,进入了一个外卖时代。当看到穿着黄衣和蓝衣的外卖小哥穿街过巷,争抢着最后的送达时间时,很少有人能意识到,曾经有一群穿着红色马甲的外卖小哥穿街过巷,这不过是15年前已经有人做过的“创新”罢了。
泡沫之所以是泡沫,是因为它虚假。但虚假并不仅仅是因为有人吹牛,也许是因为。时候未到。
2. 互联网金融的泡沫开始膨胀
在O2O的战争热火朝天的时候,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并没有就此停止,许多不同的产业在各自的领域纵马狂奔。
2012年,罗老师创办了锤子科技。罗永浩老师是截止目前国内真正的行业颠覆者。他总能在别人飞机大炮打得火热的时候,推着自行车杀进来号称要颠覆行业。从英语培训,到博客网站,到手机,到电子烟,到抗菌材料,别人是干一行爱一行,他是爱一行干一行。
手机倒不是泡沫,不过罗老师自己本身就是泡沫。那时候最大的一个泡沫,叫做互联网思维,似乎什么乱七八糟的东西只要沾上了互联网思维,就能变得无往不利。
这一年,25岁的唐军用213万元巨资拍下了史玉柱的“天价午餐”,一年后,他的团贷网获得史玉柱巨人创投1亿元人民币的A轮融资。互联网金融的泡沫开始膨胀。
2012年之前,网贷平台共50家,2012年达200家,2013年800家,2014年2575家,到2015年4月达1819家。成交额从2012年之前的31亿元,翻至2528亿元地铁站里换了一张又一张巨幅海报,一个又一个大明星开始为各类名字里带着“贷”的软件代言,P2P平台成了一时新宠——大量资金流入,补贴,营销,你方唱罢我登场,又有人高歌:互金的时代到来了!现在是2020年,P2P已经泯然众人。
2015年是一个重要的年份,那一年,互联网的战场上风云滚滚,刀剑如林。外卖平台的大战杀红了眼,新的概念却还在热炒之中。那年最火叫做大数据。在2015年,不管什么猫三狗四,都能跟你聊一聊大数据。不仅是互联网公司,几乎每一个行业都被这一个概念泡沫包围:餐饮公司要搞大数据,服装公司要搞大数据,交通公司要搞大数据 ,连拍电影都要看大数据。
似乎大数据是一切的灵丹妙药,配合互联网思维食用,效果更佳。
那是流量明星最火的几年,那是一个只看数据,不问真实的年代。
各路创业者沉浸在大数据带来的掌控感中,以“科技”、“专业”自居,如同看着导航开车却不关心路况的新手司机。
机器学习领域,世界范围内最被尊敬的专家之一Michael Jordan (不是打篮球那个)教授曾经警告过世界,在他看来,大数据远远没到可靠应用的时候,那时的狂热只是一种虚假的泡沫。那几年也是游戏业狂欢的时刻。
2013年,国内手游用户总数达到3.1亿,较之2012年增长超过248%。
2014年,手游创业团队有14000多个,《刀塔传奇》爆火之后,三个月内出现40多款山寨。那时国内平均每个月上线一千多款手游。当时的整个欧洲也只有1000个团队,除中国外,全世界加起来也只有6000个团队。这些手游上线后却只有不到2%能够盈利,绝大部分都是一轮游,只是重复着期待土豪意外点进来,随手充几万的日子。
当时的手游界有一家公司,名字叫做恺英网络,创始人叫王悦。但这家公司最出名的却不是他们的手游,而是他们买下的一款页游:“是兄弟就一起来砍我!”
2012年,页游就已经悄无声息的成了中国网络游戏世界的重要力量,但那时大家还没有意识到页游能有多强,直到《贪玩蓝月》的出现,洗脑了整个中国,人们才惊奇的发现,页游竟然可以这么赚钱。
2015年,恺英网络借壳上市,到年底,恺英网络市值很快就突破了400亿。34岁的王悦靠着66亿身家登上胡润排行榜,和他一起入选的人是滴滴打车的程维。但页游的火爆只是昙花一现,数年后,王悦因涉嫌操作证券市场,身陷囹囵。
这边,游戏正在泡沫中疯狂。另一边,大数据吹起来的影视泡沫正在催生新的事物。
因为视频网站正版化和网剧的模式的成功,视频网站对高质量电视剧集的需求达到了饥渴的程度。
大量的需求促使了大数据流量明星的爆发,进一步导致了天价片酬和天价电视剧的出现。
2012网络剧单集版权几十万已经算是高价,到2017年已经达到几百万一集,《如懿传》要900万一集,《凉生》更达到了1000万一集。
为了凑集数,电视剧出品方开始拼命剪辑,尽可能的拉长篇幅,甚至用0.75倍速播放剧情。
这样“多点繁荣”的市场最终导致了新的概念产生:IP、联动。在15到18年,大量的著名IP被复活改编,并进一步出现了影游联动,每一个IP剧都会伴随着同步的IP手游一起出现,到最后,腾讯甚至提出了泛娱乐的概念,将电影、电视剧、漫画、小说、游戏众多娱乐元素组合在一起打包出售。
娱乐业的泡沫爆破在2018年,随着娱乐圈税务问题被踢爆,影视业受到了沉重的伤害。游戏的版号黑天鹅更是降维打击。
当一个行业承受不了黑天鹅的时候,那么之前的一切繁荣,都是泡沫。
3. 移动互联网的增长开始放缓
2016年末,大数据公司纷纷走到了尽头。曾被寄予厚望,让所有人都相信“数据就是未来”“数据指导一切”的数据科技公司成片倒下。炒概念炒的太疯狂的投机者总是在吹泡沫的美妙感觉中忘记,玩数据虽然不要钱,但数据本身是要钱的,买不起数据,算法都是垃圾。高额的成本,狭窄的应用,还有最后并不准确的数据结果,压垮了大量大数据公司。
2017年,30多家大数据公司被调查问话,大量数据接口关停,数据产品停售,部分公司开始优化。
到2018年,凛冬依旧,小型的大数据公司纷纷破产,投资人开始皱起了眉头。直到那个时候,他们才意识到,技术再好,也只是镜花水月,没有数据和应用场景,大数据本身没有任何意义,只有巨头,才养的起,用得上。
但技术吹是不会停止的,在大数据兴起的同时,另一个概念也尘嚣日上,甚至一度万众瞩目,它叫VR,虚拟现实。
2015年,移动互联网的增长开始放缓,习惯了随便做个APP就能赚钱的互联网人感觉十分不习惯,他们看看电脑,再看看手机,突然之间想通了(他们认为的)真理:
没钱赚是因为没风口,没风口是因为没技术!
因为这个判断才有了2015年的技术爆发热,像什么大数据、云计算、虚拟现实、人工智能、比特币,基本都是在这一年吹起来的。
而如何说服投资人?空对空有难度,不如先从硬件开始,毕竟软件的发展也要依托硬件的承载。
机智的创新者抓住投资人,说自己创造了全新的硬件交互设施,智能头戴设备。
于是一种崭新的,革命性的,必将成为未来的(互联网界都是这几个词)技术成为了一时热点。只要找个程序员,开发个手机APP,转手就能卖钱的往事让大家都很激动,智能眼镜在他们看来是和智能手机一样的崭新平台,一旦弄出来,他们就可以开发更多智能眼镜APP转手卖钱。
这引发了一阵智能眼镜热,HTC、谷歌、苹果相继宣布研发自己的智能眼镜,一大批创业公司紧随其后,在商场里摆满了虚拟现实体验店,各种虚拟现实论坛人员爆满。国内一众虚拟现实概念股纷纷翻倍,相关产业也跟着鸡犬升天。暴风靠着暴风魔镜,走上了神坛。
在那几年,智能眼镜被炒作成一种必将取代智能手机的全新设备,游戏、电影行业作为相关产业,起到了侦察兵的作用。VR电影,VR游戏,成了被热炒的概念,甚至有人宣称“VCD是靠AV火起来的,VR也应该先做AV”!
但是,昂贵的设备,稀少的内容,短暂的续航,不方便的应用,还是压垮了虚拟现实行业,苹果号称要推出的智能眼镜无限跳票,HTC狼狈出逃,谷歌宣布冻结智能眼镜研发。
高成本,赚不到钱,不知道怎么盈利,不具备大范围普及性。如同所有泡沫爆破时一样,大量中小型VR企业倒在了盈利的难题面前,甚至连扩大市场骗融资的资格都没有。
2018年,虚拟现实已成昨日黄花,泡沫破尽。
这时候,对,这时候!
百度VR横空出世。
我觉得李老师可能只是想和罗老师争口气。
2020年初,在线教育和远程办公转眼又成了新的风口,无数大故事家在描绘着未来,无数投资人跃跃欲试。
那会是下一个泡沫嘛?
不知道。
那会是下一个传奇吗?
不知道。
就如同三十年来此起彼伏的泡沫中湮没的那些面孔一样。人们期待着泡沫抽干后的那一点点黄金,全然不顾其中的风险。
他们的其实没错,因为泡沫和机遇从来一体两面。
这一次泡沫过后,是一地鸡毛,还是遍地机遇,总需要冒险家来以身犯险。
人们从来都没变。
30年泡沫,恍如一梦。
只是换了人间。